建安的尾声(十九)定军山之战(下)夏侯渊轻身殒命,郭伯济力挽狂澜
历史系列原创号,每周二、五上午10:30准时更新
喜欢的话点击下面名片关注我哦
↓↓↓
前文在这里
建安的尾声系列目录(1-6章)
建安的尾声(九)逍遥津之战(中)曹操为何让素有间隙的将领携手作战?其实是高明的领导艺术。
建安的尾声(十)逍遥津之战(下)孙权是如何被张辽揍成孙十万的
建安的尾声(十二)巴西之战。张飞大战瓦口的真实地点探秘,张郃败战升迁之谜。
建安的尾声(十四)立储之争,大名鼎鼎的曹植为何输给貌似平庸的曹丕?
建安的尾声(十五)下辩之战。汉中三策奠定天下大势,曹家千里驹一战成名。
建安的尾声(十六)马鸣阁、广石之战。大名鼎鼎的阳平关究竟在哪?
建安的尾声(十七)许昌、南阳之乱。曹操西征为何到了长安就停滞不前了?
建安的尾声(十八)定军山之战(上) 一代名将夏侯渊是如何走上绝路的
219年正月,双方在定军山展开对峙。
夏侯渊屯兵定军山北,其用意应该只是做出寸土不让的姿态,但他心里明白,想把刘备赶出汉中的可能性是很小的。
双方兵力相当,但对方占据了地利,强行进攻肯定难以奏效,因此他的目的应该就是把刘备堵在定军山,同时等待增援。
之前曾经介绍过,夏侯渊在大本营之南修建了鹿角等防御工事,由他负责防守,而东面的防御则由张郃负责。
这看似是个合理的安排,夏侯渊负责抵挡刘备的进攻,张郃负责保护侧翼补给线。不过这中间有个大问题,那就是兵力的分散。
两方交战,本来实力相当,但一方兵分多路,另一方却合兵一处,以众击寡岂有不胜之理?
这个道理并不复杂,按毛主席的话说叫做: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;按努尔哈赤的话说叫做:凭尔几路来,我只一路去。意思都是大同小异。
在战争中一定要掌握主动,如果节奏已经被对手控制了,无论怎么应对都是被动的话,那就该立即撤退,否则就要大祸临头了。
因为在对方掌握战场节奏后,你只能被对手牵着鼻子走,只能疲于奔命或者处处设防。
如果被四处调动,疲于奔命,很快大军的士气和体力就会被消磨干净。
如果不愿意被调动而处处设防,则不免被迫分散兵力,从而被优势敌人各个击破。左右都是个死。
夏侯渊现在就面临着这个困境,正面防线要防守,补给线也要防守。由于他根本不知道刘备的作战计划,因此只能处处设防,结果处处兵力不足。
故备前则后寡,备后则前寡,备左则右寡,备右则左寡,无所不备,则无所不寡。(孙子兵法虚实第六)
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,第一是夏侯渊在全局上落入了被动,第二就是刘备占据了制高点,可以清楚看到夏侯渊的部署,从而制定相应战术,而夏侯渊则是两眼一抹黑。
很快刘备就出手了,他的策略是个连环计,夏侯渊有大麻烦了。
一天夜里,刘备突然派兵杀下山去,在夏侯渊防线外围大肆放火,无论是东侧还是南侧的鹿角都被点燃。
由于是夜间的突袭,夏侯渊不知道对方究竟来了多少人,也不知道对方是发动总攻还是骚扰,因此只能以不变应万变,按原计划让张郃防守东线,他负责南线。
到这里为止都算是正常应对,没什么问题,可是接下来夏侯渊却做出了一个奇怪的举动,他带去南侧防线的只是一支规模很小的部队。
规模有多小呢?按照曹操《军策令》的记载这支部队只有区区四百人。除此之外,夏侯渊的南侧外围防线距离大本营有十五里之远。
鹿角去本营十五里,渊将四百兵行鹿角。(军策令)
当然十五里这个说法夸张了,因为从定军山北麓到沔水南岸的距离根本没那么远,即使夏侯渊大营就位于沔水岸边的话,距离最多也就是七八里。
不过这个距离也不算很近了,夏侯渊只带了这么一点军队,且并不是去跟前增援,反而跑出将近十里,和大本营已经脱节了。
他到底想干什么?要知道南面防线可是正面刘备大军的,他就不怕遭到突袭吗?
我们从上帝视角来看,他这绝对是自杀行为,但当局者迷的夏侯渊却不知道这些,他应该也有自己的考虑。
最初刘备虽然派人在防线外围四处放火,制造混乱,但这并非只是骚扰,很快他就派出精兵猛攻张郃把守的位于走马谷的东侧防线。
这一次刘备进攻强度非常大,因为张郃很快要顶不住了。
备挑郃战,郃军不利。( 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)
之前在广石,张郃顺利顶住了刘备万余精兵的轮番猛攻,这说明张郃所部战斗力很强。
但是这次张郃却落入下风,在夏侯渊看来,肯定是刘备在东线投入了主力,势必要一举截断他的补给线。由于危机就在眼前,夏侯渊也不可能先知先觉地判断出这其实是佯攻。
因此夏侯渊做出了一个决定,那就是分出一半兵力支援张郃。不过这样虽然缓解了张郃的压力,但却导致兵力被进一步分散。
另一方面,在夏侯渊已经做出刘备主攻方向是东线的判断后,那么理所应当就会认定对方在南线是佯攻,毕竟双方实力相近,刘备也不可能全线都在重点进攻,这才是他敢于以少量兵力赶往南面防线的原因。
可能有读者会有这种疑问,因为夏侯渊派去增援张郃的只有一半人,他完全可以带另一半人去南面防守。
这种想法看似理所应当,但实际上也是在上帝视角下才会给出的方案,首先夏侯渊大营距离南侧防线外围鹿角很远,这将近十里的路程,怎么也要一个半到两个小时,部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往返于两地进行相互支援。
如今夏侯渊处处布防的恶果已经完全显示出来了,他的部队已经开始相互脱节了。
如果单单为了去修补南面的鹿角就倾巢而出的话,那大本营就会陷入空虚,夏侯渊冒不起这个风险。
东侧防线、南侧防线、大本营,三个地方都要防守,虽然按现在的形势刘备主攻方向应该是东线,但其他地方也不能完全不管不顾。
目前机动兵力已经严重不足,让他捉襟见肘。思来想去,夏侯渊觉得还是南侧防线的价值最低,只能把最少的兵力投向该处,毕竟大本营和补给线更重要。
既然如此,在夏侯渊看来只能自己亲自前往南线,有他本人在,或许能稍微弥补一下兵力上的不足。
最终,夏侯渊带着四百人出发,踏上了一条不归路。
其实夏侯渊虽然判断有误,但问题不算太大,因为即使南侧防线被攻破损失也不会很大,大不了退守大本营就是了。但他错的是亲自带兵前往。
首先夏侯渊做出这个安排的大前提就是他判断刘备在南线是佯攻,既然如此,那鹿角烧掉也无妨,反正对方也不会在这个方向投入主力,何必要着急去修呢。
即使一定要修,随便派个百人督前去就可以了,执行这样无关紧要的任务,至多一个牙门将就能胜任。
夏侯渊作为五万大军的最高统帅,却去执行低级武官的任务,这才是大错特错。
在曹操看来,大军统帅别说去修补鹿角,就是亲自冲锋陷阵都不应该。
为督帅尚不当亲战,况补鹿角乎!(军策令)
当然主帅不亲自作战也不是绝对的,如果处于劣势,主帅能够身先士卒的话,确实可以激发士气创造奇迹。
当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到了最紧要的关头时,也是亲自带五千人马上阵的。不过修补鹿角明显不属于这种情况,何况夏侯渊带的兵力连当初曹操的十分之一都不到。
夏侯渊失败已经是注定的了,毕竟战场局势已经极度恶劣,但是临阵战死则是他咎由自取,若非他过于冲动,本来是没有生命危险的。主帅有大军保护,除非被对手打成围歼战,否则主帅阵亡的例子是很少见的。
总而言之,夏侯渊有两层错误,第一层是战术部署方面,第二层是临机决断方面,而战术部署方面的错误才是根本性的,直接导致他在临机决断的时候左右为难,最终铸成大错。
局势到了现在这一步,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夏侯渊寸土也不想让,否则局势一定会有所不同。
夏侯渊其实是有机会自救的,为了避免分散兵力,他必须收缩防线。
这时候南侧防线和大本营都可以放弃,集中兵力守住东侧防线,也就是定军山余脉和沔水之间那个比较狭窄的缺口处,这样才是万无一失,只不过他不愿意放弃这些地盘罢了。
夏侯渊所做的一切应对,都是基于现有的不利局势去见招拆招,可他却并没有跳出惯性思维去尝试改变局势,最终落入了死局。
魏军的一举一动都瞒不过山上的对手,虽然是在夜里,但鹿角却是燃烧的状态,周围并非一片漆黑,而且就在山脚下,只要夏侯渊一现身,山上肯定知道是他来了,而且只带了几百人。
苦等的良机来了,第一步声东击西已经顺利完成,到了进行第二步进行斩首行动的时候了。
冲天的烈焰照亮了山下的阵地,法正举目望去,战场上的景象一览无余,零散的魏军士卒正在忙不迭地救火,中间夏侯渊的旗号则在火光中若隐若现。
定军山顶,法正如同一位纵观全局的棋士,如今到了该落子的时候了。
强大的自信已经让他在心中对夏侯渊判了死刑,于是转身向刘备示意道:“主公,可以出击了。”
刘备微微颔首,他令旗一挥,全军如怒涛般直奔夏侯渊杀来。
望着势如猛虎的敌军,夏侯渊这才恍然大悟,上当了!
原来东线才是佯攻,目的就是把自己引过来,可到了这个时候想撤都来不及了,事到如今,除了挺身一战别无出路。
这次突击,带队的正是老将黄忠。此时锣鼓震天,喊声雷动,响彻云霄。
只见黄忠一马当先,他借着下冲的势头,转瞬间就杀到了夏侯渊的面前,根本不给他脱离战斗的机会。
本来夏侯渊带的四百人马都是他的亲卫队,是精锐中的精锐,可是在黑暗中,他们根本不知敌军来了多少人,再加上对方气势如虹,他们已经彻底胆寒了。
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斗,魏军很快溃散,一代名将夏侯渊死于乱军之中,同行的益州刺史赵颙也一并殒命。
天塌了。
夏侯渊之死对魏军来说绝对是致命的打击,数万大军处于一个小平原中,身后就是沔水,如今群龙无首之下又士气全无,怎么可能挡得住敌军的猛攻?再拖下去就要全军覆没了。
可这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,他就是日后威震雍凉将近三十年的名将郭淮。
当然,此时的郭淮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新人。他最初是曹丕征辟的官员,后来曹操慧眼识英才,把他调到了丞相府,此次让他作为司马随军出征,而正是这一决定挽救了几万人的命运,以至于局势没有彻底糜烂。
这段时间郭淮一直患病,无法处理军务,可现在主帅战死,而张郃闻讯后已经带着本部人马退往阳平关方向了,因此他强忍着病痛也必须要挺身而出。
现在首要问题是军中没有主心骨,士卒四散奔逃,因此当务之急就是稳定秩序。
夏侯渊为刘备所没,军丧元帅,将士失色。(三国志魏书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)
于是郭淮第一时间承担起收拢败兵的重任,在他的努力下,之前乱作一团的魏军很快被重新集结起来,一场全军覆没级别的大祸就这样被消弭于无形。
这时刘备也摸不清魏军的虚实,虽然击杀了对方主帅,但敌军似乎并未慌乱,黑夜中他也不敢贸然出击。结果郭淮抓住这个机会,快速率军北渡沔水,这才彻底脱离了险境。
与张郃会合后,郭淮提出让他暂替主帅之职,同时又找来担任督汉中军事的杜袭,让他也投了赞成票。
其实夏侯渊手下地位最高的并不是张郃,而是徐晃,他们虽都是杂号将军,但是徐晃由于之前在马鸣阁道一战中大获全胜,被曹操授予假节,地位要高于张郃。
不过徐晃目前肯定是没有在战场附近,很可能还在马鸣阁道防守陈仓道的交通线,否则史书也不会不交代他在定军山一战中的动向。
另一方面,郭淮本人资历尚浅,经验不足,再加上身患疾病,也不适合统帅大军。
因此,张郃是目前最有资格,也是在实际情况上最合适的主帅继任者。
郭淮说得有理有据,张郃也痛快地答应了,结果他一出马,军心立刻安定了下来。
第二天天亮后,刘备发现魏军已经撤到沔水北岸了,他不甘心错失给对方更大打击的机会,于是打算渡河强攻。
诸将都认为应该在岸边防守,但郭淮表示反对。他认为目前己方新失主帅,在士气方面落了下风,此时交战不仅讨不到便宜反而会向敌人示弱。因此不如继续向北退一段距离,做出放任刘备渡河的假象,只要刘备敢渡河,那就击其半渡。
见到郭淮的部署后,刘备怀疑有诈,于是放弃了渡河北上的打算。
曹操听闻这个噩耗后也是感到痛心疾首,他对夏侯渊进行了斥责,真的是恨铁不成钢啊,当初那些话全白说了。另一方面这也是为了安定军心,之前的失败就推到夏侯渊身上吧,将士无错。
现在唯一的好消息就是郭淮和张郃暂时稳住了局势,不至于彻底崩溃,曹操对他们大加赞赏,授予张郃假节。
虽然曹操主要嘉奖了张郃,但是这次大军能够保全下来,还是得归功于郭淮的沉着冷静。
要知道张郃自己并没有主动承担责任的觉悟,而是单独带队返回了。
当然这也不全怪他,毕竟他没在大本营,不了解具体情况,听说夏侯渊战死后很可能会顺理成章地以为大本营已经被攻陷了,谁能想到夏侯渊是自己出去送死呢?而在大营养病的郭淮却是了解实际情况的。
但是不管怎么说,要不是郭淮挺身而出的话,至少留守大本营的一半兵力将会被歼灭,这个是跑不了的。
另一方面,若没有听从郭淮接下来的安排,第二天士气低落的魏军能否在沔水岸边挡住刘备的猛攻也难说得很。
这样一来,魏军又回到了之前双方在阳平关鏖战时期的位置,只不过现在变成了两军隔着沔水对峙。
之前曹操还在长安犹豫到底要支援汉中还是荆州,这下夏侯渊战死,他倒是不用犹豫了。
这时候褒斜道已经恢复畅通,219年三月份,曹操亲率大军从长安南下增援前线,汉中大战进入了最后的阶段。
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
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
希望与作者进行讨论的话请加入读者交流群,公众号后台私信联系即可。
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,长期更新
觉得文章还可以的话,请帮点在看吧。
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